《人民日報》7月8日推出“縱深·中國經濟韌性在哪里”系列報道。報道說,韌性好、潛力足、回旋余地大是中國經濟基本特質,也是中國經濟穩中有進、穩中向好的底氣所在。中國經濟的韌性到底在何處?報道認為,深培人才厚土是涵養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。
“人口紅利”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,正進一步轉為“人才紅利”。中國一年大學畢業生800多萬人,技能勞動者超過1.65億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萬人。《人民日報》7月8日刊登楚天科技工匠申世民報道——高技能人才,擦亮制造大國的智造名片。
見到申世民時,他正在新產品試制車間,對一個不規則箱體部件做最后的測量。“尺寸誤差,小于1毫米,合格;平面度,小于1.5毫米,合格……”“成功了。”等到全部參數檢驗完畢,申世民才松了一口氣。
根據原先設計,該部件腔體由拆分成的12個零件加工而成。可在實際操作中,精度始終達不到標準。難題交到申世民手里,他反復論證,在程序員配合下,對著三維模型重新設計拆分方式,最終把零件整合成五大模塊,減少了加工工序,將誤差控制在標準范圍內。
作為公司的高級工藝工程師,申世民已經在湖南長沙的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了16個年頭。從一線的鉚工、焊工、鈑金工做起,申世民先后擔任過質檢組長、車間主任等職務,平時愛鉆研,肯動腦筋。
“當年在質量管控崗位上時,每反饋一個問題點,企業獎勵5元錢。有時一個月內,光反饋問題和提出合理化建議,我就拿了1000多元獎金。”申世民說,“我已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項、實用新型專利28項、外觀專利5項!”
隨著產品線的升級,楚天科技的產品越來越趨向于高端定制型產品,研發人員的原創設計多,對一線工人的試制水平要求也更高。“不但要懂加工工藝,而且要懂結構設計。”申世民說,“為此,我們時刻在學習和交流中。”申世民身邊緊跟著的年輕人雷洪普,正在聚精會神地學習,他不久就要去德國進行技術交流。
除了在制造一線攻關創新,申世民還承擔起帶教新人的任務。“師帶徒”制度是楚天科技培養高技能人才后備軍的重要措施,受企業委派,雷洪普7月將去歐洲,在楚天旗下的德國Romaco集團開始為期數月的學習交流
這幾年,楚天科技開展“工匠文化”系列活動,先后評選出包括大師級工匠、技師級工匠、工匠三個層次的企業工匠160余人,打造了一支知識型、技能型、創新型職工隊伍。2015年以來,楚天科技近50名員工在國家、省市技能競賽中取得好成績。這一批工人先鋒、勞動模范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,正成為推動企業科研創新、技能改造的生力軍。